大眾網記者 楊曉玲 濰坊報道
濰水長流蔚碧天是昌邑河湖生態環境復蘇的成效之一。昌邑市全面貫徹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新時期治水思路,強監管、嚴整治、突綠色、重宣傳,全力促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,成效顯著。自2017年實行河長制以來,昌邑市是濰坊市4個連續6年獲考核優秀等次的縣市區之一,成功創建4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,今年將全部建成全域美麗幸福河湖。
“技防+人防”創新模式“管”,打造河湖管護新模式。河湖生態復蘇不僅需要良好的硬件,更需要精細嚴格的管理機制和精益求精的管護水平。打造“技防”平臺。在前期投資500萬元建設全市首個縣級智慧河湖調度指揮中心的基礎上,全力打造縣域數字河湖平臺,在重點河道、河段增設沿河視頻監控23處,加快水利數字化進程,對原有的智慧河湖調度指揮平臺進行迭代升級,構建一個綜合展示駕駛艙,繪制河流、流域、區域三張圖,融合河長制、水資源保障、水災害防御、水事務監管等N項水利業務應用場景,打造了昌邑數字河湖“1+3+N”體系,匯集各類感知站點120余處,構建水利空間對象22個,開發水利業務模型(組件)6個,打造了“數據整合、監管留痕、預警自動、整改閉環、指揮可視、管護協同”縣域數字河湖管理平臺。構建“人防”體系。根據人員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充實各級河長,同時強化社會參與,設立民間河長120名、生態警長10名、河湖檢察長2名、河湖巡查保潔專管員251名,并配套制定了《昌邑市“河長”+“檢察長”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實施方案》等制度,建立了聯席會議、信息聯絡共享、聯絡員制度等機制,形成了“官方河湖長+河湖檢察長+生態警長+民間河湖長+河流保潔專管員共同管護”的“四長一員”河湖長效管理體系。2023年以來,各級各類河長、河管員累計巡河2.5萬余人次,進一步提升了河湖精細化管護水平。
“全面+焦點”綜合施策“治”,實現河湖問題動態清零。昌邑市以河流問題整治為抓手,從最初的“建機制、見河長”到如今的“見行動、見成效”。推動“全面”整治。先后開展清河行動、清四亂、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等專項整治行動,推動全域河流“四亂”問題整治常態化、規范化,近五年來累計整治問題2000余處,實現了河流問題“動態清零”。突出“焦點”治理。聚焦亂采濫挖、毀壞河道、影響河道行洪等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,河道管理范圍內的442家養殖場、10萬棵阻水林木、1個整建制村莊和60余處民房、357個漁業養殖大棚、7000平方米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等一大批影響河流安全運行、生態健康的問題得以根治,水事管理秩序明顯規范,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,濰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,水質指數位居濰坊市國控水質斷面第一。
“開源+節流”科學思維“補”,保障河湖生態流量。水質改善是河湖生態復蘇的核心要素,而保持生態流量則是維護水質的重要途徑。多方“開源”引水。為保障河湖生態水量,昌邑市按照“能調盡調、能引盡引、能補盡補”的原則,統籌防洪、灌溉、補水,本地水、外調水、非常規水三水互補、一水多用,盡最大可能增加河湖生態補水量。近年來,累計利用濰河“一閘四壩”攔蓄雨洪資源1.7億方,調引峽山水庫灌溉用水5500余萬方,爭取生態用水2000余萬方,有效保障全市主要河流生態流量基本穩定。精準“節流”用水。在灌溉期提前部署,嚴格執行總量控制和計劃用水管理,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專項行動,積極推進節水灌溉、定額管理,灌溉高峰實施錯峰取水和應急管控,統籌推進糧食安全與生態基流保障。
“全域+全民”突出亮點“宣”,塑造昌邑河湖樣板。昌邑市在鼓勵與引導社會公眾發揮監督作用上“下功夫”,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母親河復蘇行動。引導“全域”知曉。堅持在氛圍營造上下精細功夫,堅持高標準設置維護河長公示牌、宣傳提示牌等沿河管理附屬設施,暢通多種監督舉報渠道,為河長制順利推進夯實基礎、提供保障。深入開展河長制走進校園、走進集市等活動20余場次,加強對未成年人群關于保護水生態、節約水資源等知識的宣傳,以學生帶動家庭、以學校帶動社會,引導公眾積極主動參與河流治理和保護,營造了更加濃厚的愛護環境、珍惜水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。結合“世界水日”“中國水周”等宣傳活動,將所有河流基本信息、河長職責、河管員職責、違法問題認定標準等內容印制在《巡河記事本》上,讓公眾更多地了解、知曉河長制工作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,有效提升了河長制在全社會的受眾面和參與度。動員“全民”參與。構建“最美河湖衛士”有獎積分數字平臺,推動監督方式從行業監管為主向行業監管與社會監督并重拓展,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河湖長制及河湖管理工作。目前累計完成注冊4.5萬人,圓滿處理事件23起,兌換獎品14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