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林辛 張文浩
村莊是鄉村振興的微觀主體,想要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,首先就要厘清楚一個元命題:怎么把村莊發展好建設好。
新時代下,鄉村振興不斷被賦予新的形式和內容,不是簡單的停留在讓村民腰包鼓起來,更是要在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等多維度融合發展,讓鄉村真正成為留得住鄉愁的和美原鄉。
如何振興村莊,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道必答題。
我們不妨把鏡頭縮小,聚焦一個村莊樣板,或許能找到啟示。
“大道康莊路、和美鄉村行”。在齊魯大地腹地,有這樣一個村莊,叫前闕莊村。曾被央視點贊,獲評“全國文明村”“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”“全省干事創業好班子”等稱號,因紅色文化、生態家園、產業融合……而頻繁出圈。
在這里,我們或許可以找出鄉村振興的一種解法。
回首來路
沒有反差和對比,很難讓人感受前闕鄉村振興的步伐有多快。
讓我們把時間線拉回2004年的前闕莊村。彼時還是青磚紅瓦、田野土路,面貌與舊時村落一般無二。
再看現在,文化大院、教育展館、現代科技大棚、生態景觀帶和田園詩廊,甚至還可以乘坐觀光小火車馳騁其間。在感受鄉村根脈的氣息上,又注入了現代產業融合的影子。
回首來路,叩首當下,前闕莊的變化用“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”來形容,也不為過。
“共富”的賬本
鄉村振興,關鍵在“民”。前闕莊村振興成色究竟幾成,得靠村民來打分。
先來一組數據。2004年,全村集體資產不足2000元。2023年,資產達到5.1億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近5萬元,高出當地平均62%。
前闕是如何蝶變,把村里的賬越算越富,不妨來聽聽。
2007年,成立“東籬鄉村生態果樹專業合作社”,將土地整體流轉。前闕莊自此告別小農戶單干,走向規模集約化經營,也為日后現代化農業發展埋下了伏筆。
采取土地入股、資金入股、合作經營等方式,成立了8家合作公司,開啟村企聯建。建立的合作社+公司平臺,承擔鄉村振興試點合作項目,拉動當地經濟步入快車道。
實施集體資產資本化、股本運營集體化、農村產權金融化農村產權改革制度,又為村集體經濟注入強大金融動力。
畫里畫鄉,留住鄉愁
“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……”余光中在《鄉愁》中的寥寥幾句,把游子對魂牽夢繞家鄉故土的眷戀之情躍然于紙上。
如果說余光中心里的鄉愁,是那一灣海峽。那么,宜居宜業的生態居所就是屬于前闕莊村民心里的鄉愁。
開展村莊環境整治,村居全面綠化、亮化、美化,面貌煥然一新,打造生態景觀帶和四季東籬觀光帶,美化了綠色生態居住環境……
建成新型農村社區,本村村民人均居住面積60平方米,戶均2套房,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舒適潔凈的新樓房……
文化大院、醫院、學校、幼兒園等民生工程接踵建成、開通了13條公交線路及公交車站、為村民免費加裝電梯35部……
如果得閑,不妨帶著家人來前闕莊村看一看。在林果包圍、綠樹輝映中捧一撮清冽河水;坐上小火車,穿梭中感受現代農業的氣息;在文化大院中,回味美麗鄉愁……
因“融”而興
有人說,文化是魂,產業是本,格局是脈,將它們延伸契合,才能行穩致遠。
眼下,智能果蔬產業園正在村前緊張施工,這正是前闕莊塑造融合發展格局的一環。
設施農業生產區、循環農業示范區、休閑農業體驗區、加工倉儲物流區、綜合服務配套區、康養教育居住區組成了前闕莊產業融合發展的各個支點。
大圩河生態景觀帶、四季東籬觀光帶構建了前闕莊分片布局的骨架。
現代農業科技中心成為了前闕莊產業融合的核心。
這些,共同組成了前闕莊“六區、兩帶、一中心”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。讓研發、生產、加工、存儲物流、文旅養生循環相容,前闕莊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特質愈加鮮明。
一路走來,前闕莊村守住文化根脈,推動共同富裕,開拓融合發展,鄉村振興的碩果在這里孕育。
展望前路,鄉村振興的活力依然澎湃激蕩。相信將來的它還會續寫鄉村振興的新故事。